老鲫鱼:一个18年的互联网站长,带你聊聊在网上的那点事~

当前位置:首页 » 生活杂谈 » 正文

村里的供销社代销点

上世纪80年代,乡镇供销社已无法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,村里的“代销点”应运而生。

后来上了小学,课本上教我们称它为“商店”,上了初中,镇上第一次见到了“超市”这两个字。

在那个物资匮乏的童年,却唯独代销点在我的记忆里打上了深刻的烙印。 

我家住在村一十字路口附近,在十字路口西北、西南、东南角上,坐落着三家代销点。

小时候没有零花钱,对代销点货架上的零食只能远观,那年月,尽管货架上的零食落了厚厚的一层土,也不记得谁曾经看过保质期,关心过商品是否过期。

售货员都是村里的邻居,很多时候家长下地干活时,都会让自家孩子看着店,都是七八岁上小学的孩子。

逢年过节走亲戚的时候,人们才去代销点买一些糖块、饼干、点心。

方便面3毛一包,饼干4毛一条。

村里的供销社代销点配图

糖块和点心要拿杆秤去称,称完以后用纸包成长方体,拿缝衣服的线缠好,系上,然后再裁一块红色纸片塞在上面,以示喜庆。 

小时候特别羡慕家里开代销点的小伙伴,因为在我看来,他们只要跟父母说一声就可以从货架上拿下任一想吃的零食。

在他们啃两口方便面就嫌太硬而扔到一边时,我还在因吃不上方便面而馋得流口水。

我曾多次建议父母开一家代销点,他们就是不听。

后来远在官庄的二姨家开了一个代销点,二姨家虽然离我家远,但对于零食的孜孜追求让我不惜翻山过河,寒假、暑假必去,甚至周末一天半时间都要去住一天,只为找找那个吃零食不花钱的感觉。

后来,二姨家不开代销点了,因为各种原因,家庭也出现了很多困难,我竟一度好几年没再去过二姨家。

真真印证了那句“穷在闹市无人问,富在深山有远亲”。

现在,每次回老家都要去二姨家,或买点东西,或送点钱,因为当年不论二姨家的代销点是赚是赔,最起码,在那几年,帮我实现了一个做梦都会笑醒的心愿,这点追求当时比天大。 

至于门口三家代销点,三家的发展史简直就是一部村里的变迁史……

(粉丝投稿)

推荐阅读:

那年,我读高二,秋收时节

相关推荐

猜你喜欢


村里的供销社代销点

村里的供销社代销点

上世纪80年代,乡镇供销社已无法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,村里的“代销点”应运而生。后来上了小学,课本上教我们称它为“商店”,上了初中,镇上第一次见到了...

二维码